【摘要】 本研究認為通過以“操作探索”式的情境教學,開展有效的情境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幼兒關愛意識的培養。在《在動物園里》主題背景下,針對幼兒幫助他人尋找動物園等行為,讓幼兒建立關愛他人意識,樂意幫助他人的情感是極其重要的,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研究利用生活情境、操作情境、視聽覺情境體驗,從意識和行為上對幼兒進行關愛教育。研究發現,在合理有效利用“操作探索”式的情境教學,不僅最大限度提升中班幼兒的關愛他人的意識,同時也促進了教師探索情境教學的能力。 【正 文】 一、問題提出: 1、 來源于主題需要: 目前正在開展《在動物園里》的主題活動,主題中要求孩子們對于動物的主要特征比較了解,在主題開展中,孩子們也表現了對特征的關注,但是當一類比較相似的動物在一起的時候,孩子們就很難聚焦特征,因此設計了本次活動。 2、 來源于數學目標: 中班孩子能夠有效的運用排除法進行推理,一步步尋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在本次活動中借助動物,通過觀察動物的特征,聚焦動物的特征,在幫助天天哥哥找尋動物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培養孩子的邏輯判斷能力。 3、 源于關愛的需要: 現在整個社會正處于一種“想幫不敢幫”的狀態,我們常常會害怕路上的陌生人會不會騙我們,處于這樣的狀態下,我們的孩子也沒有幫助他人的心,因此本次活動是創設了幫助天天哥哥的情境,讓孩子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最后通過天天哥哥邀請一起看海獅表演,再次體會幫助他人自己也是有收獲的。 二、具體情境: 情境一:生活情境體驗 在活動開始我就將天天哥哥不認識海獅表演館為導入環節,從一開始就引發孩子們的共鳴,其實孩子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會存在著這些問題,他們也常常會碰到想去好玩的地方不認識,想要買的東西找不到等等,但是孩子們的心地又是善良的,一開始孩子們就表達了愿意幫助天天哥哥的意愿。這種生活情境是和孩子自身的經驗產生共鳴的,易引起孩子幫助他人的情感。 策略二:視聽覺情境體驗 在活動中,除了運用生活情境引起孩子的共鳴,我還采用了視聽覺的情境體驗,將天天哥哥的聲音錄好,讓孩子們能夠和這個虛構的天天哥哥的形象進行溝通,進一步激發孩子幫助的意愿。通過天天哥哥的聲音,孩子們知道了他們今天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也了解了幫助天天哥哥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什么。在孩子們尋找到了線索以后,我又運用了ppt一起驗證孩子們找到的答案對不對。在找到海獅表演館以后,天天哥哥又邀請大家和他一起觀看海獅的表演,讓孩子們再次感受到了幫助他人自己也會有所收獲的情感。 實錄: 一、 尋找線索: 1、到達鳥類區: 重點提問:這個標志是什么? 你認為這是誰的腳? 小結:原來門口的標志告訴我們住在這里的動物的腳是怎樣的。 (出示標志) 重點提問:天天哥哥說:這只動物是這樣的 你怎么知道是這只動物呢? 小結:這個標記可能是我們要尋找的動物身上的特征,看清楚標志就一定能找到這只動物。 2、到達食草區 重點提問:這是什么? 門口掛著草,那么誰會住在這里呢? (出示標志) 重點提問:這個標志是什么意思呢? 叉叉代表了什么意思? 小結:原來叉叉的意思是不要,我們要把沒有角的留下,有角的去掉。 (出示標志) 重點提問:這張標志告訴我們到底尋找的是哪只動物呢? 小結:原來要確定這只動物既要看第一張標志還要看第二張標志,既要頭上XX,又要XX。 3、到達海洋區 重點提問:你們認為誰住在這個房子里? (出示標志) 重點提問:現在出示三張卡片,哪個動物是有線索的那只動物呢? 為什么你會認為是這只動物呢? 小結:既沒有鉗子、又沒有觸角、又沒有背鰭的,只有鯨魚符合三個標志。 二、 觀看表演 天天哥哥邀請大家一起看海獅表演。 策略二:操作情境體驗 在孩子們觀察好了特征卡片以后,就請個別孩子進行操作,以個別操作——集體回應——個別驗證的方式,推動孩子尋找線索的熱情,引發孩子們積極思考的情感。孩子們在操作中不單單是體驗了操作的快樂,也體驗了一步步幫助同伴的快樂。 三、收獲: 幼兒收獲 1、 孩子們知道了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情。 孩子們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收獲了幫助他人的快樂,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知道幫助他人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花費時間,但是卻是挺快樂的的一件事情。孩子們體會到了幫助的快樂。 2、 孩子們增強了幫助他人的意識。 孩子們通過活動,孩子們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知道無助的茫然,孩子們主觀意愿上是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幫助的,因此他們在這樣一種情感的體驗上,也會想辦法幫助身邊的人。孩子們不單單是促進了自身幫助他人的意識,也通過幫助他人收獲快樂,在行為上進一步增強意識和行為。 教師收獲: 1、生活情境促進幼兒的認同感。 中班幼兒還處于同理心的狀態,他們能從他人聯想到自身,能形成認同感,因此創設幼兒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夠有效的促進幼兒快速的進入狀態,認同教師開展的活動,樂意幫助他人。 2、意識到行為,促進了孩子們關愛他人的意識。 孩子們在本次活動后開始更多的關注需要幫助的人,他們會主動地幫助自己的同伴,主動地詢問別人是否需要幫助,孩子們的同伴關系更加和諧了。孩子們從認同要關心同伴、他人到愿意幫助同伴、他人,不單單是意識得到了增強,行為上也得到了落實。當有一天孩子們在社會上看到需要幫助的人,相信他們也會伸出幫助他人的雙手。 四、反思: 1、提高幼兒關愛他人意識,促進幼兒關愛他人行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逛動物園》活動的開展中,我發現孩子們能夠去關注需要幫助的人,但是對于幫助的方法他們并不知道,他們有幫助他人的熱情,可是常常無從下手,活動中教師一步步的引導和帶領,使得整個活動順利開展。現在活動已經結束了,但并不是說對幼兒關愛他人意識與行為的培養就結束了,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單單是一個主題、一個活動就能激發的。《逛動物園》活動的開展只是過程中一個內容,在今后我還將通過各種方式萌發中班幼兒關愛他人的意識,提高關愛的行為。 3、 運用多種方式,強化幼兒“關心他人”的行為 幼兒的一些良好行為的形成,總是需要不斷地練習、強化才能得以鞏固,幼兒關心他人的行為也是如此。因此我們開展豐富的活動來鞏固幼兒關心他人的行為的形成。幼兒的同情主要產生于對幼者、弱者、傷者等的關心和愛護,對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植物。 3、提高幼兒關愛他人的意識和行為需要通過家園共育的機制開展下去。 現在活動已經結束了,而孩子關愛意識和行為的養成還需要我們接下來共同的努力,因此要有效的利用家長資源,如何通過家園機制讓孩子自我關愛的行為落到實處成為了我們需要思考的內容。
|